藏传佛教,寺院,宫殿,以及藏民普遍的宗教信仰,构成了西藏的精神王国。去西藏,必须要去他们的寺院,大昭寺、布达拉宫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地方。否则,就是没有进到他们的精神王国,也就等于没有去西藏。
桑耶寺,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,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,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。抑或是对西藏过于陌生和对藏传佛教的过于敬畏,我没有轻易踏进寺内,只在寺外满怀虔诚地走了一圈。
次多师傅说,三十八代囯王赤松德赞在寺内开办世界第一所公立学校,至今有1242年,招收108个藏民在此学习藏文和梵文,把大量的梵文经书翻译成藏文。
寺院四周墙头上有很多人,想必都是藏民。他们在劳动,或坐或站,漫不经心地挥动着手里的棒槌,敲着,夯着,还唱着歌,歌声从他们的劳动中飘过来,丝丝缕缕的,像寺院里的诵经声。起初我以为是诵经,后来发现不是,当然,我也听不懂歌声的内容,我想,这可能是与藏教有关的歌,是藏民劳动生活的歌。
后来,在布达拉宫,我看到布宫所有墙头都是用一种泥土夯成的。这是一个关键词,我问次多,他只知道这泥土、或建筑材料的藏名,汉名他叫不来。次多说,这种材料很牢固。在白宫和红宫里面,我还看到每个楼层的地面都是用这种材料和方法施工的,浅黄色,里面掺了大小不一的石子,表面像水磨过的混凝土一样,光滑照人。
雍布拉康。位于山南泽当镇一座山上。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,据说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,为西藏第一代国王聂赤赞普所建。这宫殿在松赞干布时期改为寺庙,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,每到夏季,都会和松赞干部布来此居住。
在雍布拉康南山脚下,我看到西藏第一块国王御用田。一头耕牛举着尾巴正在撒尿,尾巴弯成一把拉满的弓。旁边还立有一块石碑,上面的字是这样的:西藏第一块国王御用田。公元二世纪,雅砻部落的人们从赞塘古西后山发现一个陌生人,问他从何处来,因语言不通他手指天上,人们认为天子下凡,就把他扛在肩上,一致拥立为部落首领,取名为聂赤赞布,即“肩座王”,并为他修建了雍布拉康。人们为了供奉这第一位藏王,在雍布拉康南侧专门开垦了这块农田种植谷物,取名为“协赛辛”,意即“国王御用田”。
上雍布拉康是一条之字形长岭,如果不是西藏,我会走路上去,但高原的稀薄空气让我选择了骑马。马是温顺的,但这马也不曾骑过,坐在马背上身体,让人给牵着走还是有些僵硬。马道还可以开车

沿着陡石级一层层地往上爬,宫殿在最上部,进殿是一个幽暗小门,一块厚实布门帘遮掩着,冷冷清清,我同样也选择了放弃。
下山了,遇见这藏族小男孩,喜欢。
去日喀则,经过江孜。江孜盆地,农业发达,县城郊外一片旷野,青粿正黄。旷野上突兀拔起一座赭色石山,山上一座白墙红顶城堡,这就是江孜宗山古堡。民主改革以前,西藏政教合一,县府既官府,亦寺院,宗教色彩浓,城堡实际是一座宫殿式寺院。由于要赶路,我们没有上去,只是停下来远远地看了几眼。
八廓街上一路磕长头匍匐乞讨的独腿人。
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内的石碑
在布宫右侧白塔旁边拍到的布宫
这小伙也是缘分,江苏常熟工作,上午大昭寺相遇,下午布宫再相遇,互加了微信,致使在这两处不至于太孤单。话又得说过来,旅途若不投缘,还是孤单好。
白宫入口
同行四人,他们都不去布宫,大昭寺也不去。他们情愿把多出的时间用于购买假牦牛肉、青粿,或者干脆就坐在宾馆大厅上,把半天的时间白白扔掉,也不原去布宫。 我是要去的。门票颇费周折,多花300元黄牛费,也要去。还好,票在最后时刻顺利到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