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随 园

只为清静,且做品茗、闲话、阅读、写作之后园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秋天,在夏安吃麻糍(秋色散文之二)  

2013-11-01 08:07:29|  分类: 2013 散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霜降前一天,很多夏安人回夏安了,做麻糍去。一些不是夏安人也去夏安了,吃麻糍去。之前,就有一些夏安人回村子了。他们从近一点的安仁镇回去,从远一点的龙泉城回去,从再远一点的什么城市回去,回去,带上妻子和学龄前的孩子,回夏安。秋收了,他们回夏安收谷子去。现在,谷子从田里收回来了,在坪子上晒干,收藏了。一年的口粮或者更多的粮食存放在谷仓里。还有田埂上的豆子也收回来了,连同豆萁晒在屋前的篾簟上,敲敲打打,干了,豆子落下来,也可以收藏了。包芦束成一串串,挂在墙头上、屋檐下,也收藏了。

这天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。只是繁忙的秋收结束了,丰收了。一年的农事告一段落,歇一歇,做点好吃的。于是,就做麻糍。放松一下,庆贺一下,高兴一下,犒劳自己一下。做麻糍是农村人乐于忙乎的事情,方便,热闹,喜庆,是一件传统美食的事。夏安村子不大,村舍大多集中在一个山岙里。左邻右舍,房前屋后招呼一声,大家都选在这一天做麻糍,凑个热闹。一个村子,就有半个村子做麻糍。这天,夏安的人气有点旺,明净的空气里尽是糯米饭的气息,麻糍滚红糖的香甜味和豆沫芝麻的香味。

师妹是夏安人,这天,她也回去了。我们不是夏安人,也跟师妹去了,吃麻糍去。夏安离龙泉城远,离松阳县近,是龙松两县交界的中心村。之前,师妹就说要请我去她的夏安看看,说夏安是一个很有底蕴的村子,至今还有很多过去财主留下的老房子,曾经这里很热闹。师妹的车技很好,狭长的弯曲的康庄马路让她开得游刃有余。还不停地跟车上人说笑。她说离开夏安二十多年了,她的父母和姐弟离开夏安也有十多年。现在,她家已经没有人住在夏安,但她家在夏安的房子还很完好,有两处,有一处的房子还是地主房子,三层楼,很气派的,在过去供销社的旁边。这天,是她的一个小姐妹叫她去吃麻糍的。她的小姐妹也离开夏安多年,房子在龙泉城,生意在温州和上海。小姐妹的父母还住在夏安,兄弟还在夏安。小姐妹叫师妹到她的父母家里吃麻糍。师妹又把我们几个叫上,一起去吃麻糍。

秋高气爽,风清云淡,这样的好天气坐在农舍的木窗棂下面,让阳光在身上爬,在脸上爬,再让阳光浮在碗里,浮在麻糍的香甜和萝卜丝羹上面。一边吃,一边听村人说话,听师妹几个小姐妹说笑,是一件很轻松、释怀的事。师妹很开朗,美丽得无可挑剔。她的几个小姐妹也很开朗很美丽。她们调侃自己曾是村里的四大美女,说她们在供销社前面的坪子里跳橡皮筋,说村子里经常放电影,邻近村庄的村民都来村里看电影,说邻村的孩子都来村里的学堂上学。说从松阳过来的茶农和他们的孩子。说夏安曾经的繁华和热闹。

夏安供销社在村子最中心的位置。一幢过去财主的老房子,前面一个很大的水泥坪,现在正晒着谷子。早年供销社机构萎缩,乡镇一级的供销社基本没了,夏安村的供销社也没了。现在,这里成了师妹和夏安人的回忆,老房子也做了村两委的办公场所。师妹带我们走到这里,说起当年供销社的繁忙。说邻近几个村子的人,还有松阳那边更多的人,挑来茶叶、岩麻、橡子、苦楮、笋干之类的农产品让供销社收购,再从供销社带回去盐、酱油、布匹等日用品。说那些跟在父亲或者母亲身边的松阳小孩,看她们在供销社前面玩时的羡慕眼神,她的内心就有一种甜滋滋的优越感。我听着不由地笑了。

我们去村里的叶氏宗祠。师妹站在宗祠前面的梯田里,指着蓝天下一个淡淡的山岙跟我说,翻过那个山岙,就是松阳的安民乡了。这里离松阳真的很近,只是那条山道一定很艰辛,过去松阳人肩挑手提爬那么高远的山道一定很艰辛。在静静的叶氏宗祠跟前,师妹说她的小学就在这祠堂里。当年的夏安小学有80多个孩子,邻村的孩子也都来这里上学,看着邻村孩子每天风里雨里地跑,心里就有一种优越感。师妹真的很有优越感的。我听着不由地又笑了。一想,这优越感对于一个人是很重要的,尤其是孩提时候的优越感,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,能伴随人的一生的。师妹这么开朗,是否跟伴随她成长的优越感有关呢?至今,她的身上依然有很多的优越感。

夏安的过去是一个很富庶的村子。六七十户人家,却有十几幢过去地主的老房子。有三幢老房子藏在邻近的几个山岙里,相互之间由羊肠子一样的小石径联系着。我觉得这些房子像别墅,气派,幽静。觉得过去的人真懂得生活和享受,把房子盖在青山翠竹、涧水缠绕、清新幽静的山岙里。师妹说,有一幢老房子住过红军。墙体上有枪眼,一块木板壁上还隐约看到红军当年写在上面的墨迹。现在,这十多幢老房子多数保存完好,算是文物了。每幢房子做工、用材都很讲究,门楣上的字虽然不免俗套、陈腐,却也是愿望和福祉,字迹遒劲隽秀,看得出当年的主人不是乡里简单的“土豪”,也是知书达理的。现在,这些老房子里面还有人住着。走进这些老房子的时候,我听到了从某一间屋子里传出来的麻将声。这麻将在当下的农村已成了稀罕之物,很多村子要凑成一桌人打麻将也困难了。

下午,吃过麻糍,我们几个就这么跟着师妹这家上那家下地转悠,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拍下片子。麻糍香就这一家那一家地弥漫着。厨房里摆着一应的麻糍用具,灶台上木饭甑的蒸气热腾腾地冒着,萦绕到幽暗的房梁上,让窗口的阳光照得迷蒙而温暖。小娟,晚上麻糍吃了再回城去。小娟,晚上在我家吃麻糍。妇女们看见师妹都这么热乎乎地叫着她的小名,师妹也就甜甜地应着,招呼着,一起说笑和闲扯着。她离开夏安太多年了,身上的很多东西为城市同化了,时尚了,包括名字。不过我觉得还是这个小名好听,平易,有味道。夏安人姓叶,他们的祖先是两百年前从湖北那边迁徙过来的,到夏安安居下来。种包芦,繁衍生息。夏安,是否有夏天在此安居之意呢?师妹说,在村里论辈份,她是很小的,五岁孩子都可以叫她小侄女。但夏安人没有那么叫,都叫她小娟。村人这么叫着,她也欢欣自然地应着。

师妹真的是难得回夏安了。看她那兴奋的样子,说话的嗓门高了那么一点,手势的幅度大了那么一点,脸上的笑也放任了那么一点,整个儿的身影和神情尺寸就那么的放大了一点,与生她养她的村子是那么的投合。阳光下,被照亮了的师妹更好看了,更活泼开朗了,像这一带山里的一枝什么花,美不胜收了。师妹留在夏安村里有很多童年的故事,她就不停地跟我们说这些有趣的故事。她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有一个男孩追她。那个男孩骑了摩托车到学校里给她送情书。她就把情书给自己的女老师看。女老师怎么说?女老师说,那个男孩还满帅的。女老师的话出乎意料,师妹这么说着,笑了起来,我们也笑了起来。我说你不害怕?她说不,还满喜欢的。师妹是这么说的,我们又笑了起来。她说小时候最烦恼的事情是屁股大,最讨厌村里人说她大屁股了。尤其村里的大人,说要娶她做儿媳妇,她就很生气,看着那些还在笑哈哈的人,就很讨厌,眼里冒火。她说自己当年的心思就想嫁一个骑摩托车的人。师妹就是这么开朗,清纯,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内心,如泉水清澈。我想夏安人也都是这样的,夏安的山水养育了夏安人的开朗和清澈。

    深秋了,第二天就是霜降。再过几天,夏安就会来霜了。柿子树、李子树、栗树、梨树,叶子渐黄渐红,渐渐落下。柿子也红了,墙头上晒着柿子干。蓝天白云下面,竹林子翠着,远山青着淡着。踏碓房在村子一偶,从上午开始就一直忙碌着,没有停歇。我们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听到踏碓房里传出的忽明忽暗的声音。糯饭在石臼里,四五个青壮男子踏着石杵,发出哼哼哧哧的声音,踏碓发出吱吱呃呃的声音,还石杵的锤响。傍晚,师妹带我们到她的老邻居家吃晚饭。麻糍在一只圆簟里滚成团,粘上红糖豆沫芝麻,或者压扁,做成饼状。一家人,村人,我们这些村外来人,围在圆簟跟前,或坐或站,吃一份滋味、一份喜乐。麻糍吃过,喝一碗萝卜丝羹,或者南瓜叶羹,爽口,助消化。回村秋收的夏安人,吃过麻糍,又准备走出村子,带上妻儿,回到之前的工厂工地打工去了。我吃了两块麻糍,再带上一袋麻糍,回城了。吃了麻糍还兜着走,是这一带农村的风俗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5)| 评论(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