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随 园

只为清静,且做品茗、闲话、阅读、写作之后园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痴人说梦  

2012-11-18 20:40:28|  分类: 2011-12 散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 

 

痴人说梦 - 随风剑 - 随 园

 

 

福州城的三坊七巷,呈非字状。西三坊,东七巷,保留了唐宋坊巷格局,有许多明清建筑。坊巷内高墙大屋,飞檐翘角,庭院深深。三坊七巷中间一条宽阔街道,叫南后街,像非字中间的两竖,各色商铺应有尽有,尽现人间繁华。沿此中轴线自南往北,左边依次光禄坊、文儒坊、衣锦坊;右边依次吉庇巷、宫巷、塔巷、黄巷、安民巷、郎官巷、杨桥巷。

某个立冬之后的晴朗上午,我从乌山公园的大榕树下走出来,走进三坊七巷,混迹其繁华抑或幽静之中。左一坊右一巷,或左或右转悠。逢开放庭院,移步而入。主院别院花厅园林,一进二进三进,天井厅堂、花厅楼阁、水榭廊房、梁柱门窗、木雕石刻、彩绘图案、楹联匾额、花木奇石,许多悠远岁月所存留下来的古物一时间仿佛成了虚幻之物,在混沌而清晰的沉醉中伴着阳光给我以温暖。从而我的意识生发了某种令人惬意的偏差和游离。渐入幻境,心远地偏。

在黄巷,我似乎感觉时光倒转,往事复现。身处闹市,而无车马之喧。

仿佛我的随园就坐落在黄巷里,与小黄楼毗邻,大学士陈寿祺是邻居。我不是贵胄之家,却也书香绕梁,衣食无忧。我没有三坊七巷某些住户富庶千里,官至候爵,三房四妾,家奴成群,却也良田百亩,儿女一双,好屋一座,好园一个,家丁若干。妻子美丽贤淑,知书达理,性情开朗,琴棋书画样样在手。我谙熟农事,勤于耕读,但田亩有租户耕作,稼穑之事无需亲自操劳。清晨,释卷随园,操起锄把或修剪,侍弄花草,不过是休闲养性的一种方式。我的随园,与袁枚的金陵随园是两回事。在随园内,我豢养了一条本地纯种黄犬,个头不高,却是异常聪明,且忠心耿耿。阳阳,我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。

随园有很多花木,红豆、木樨、西府海棠、青竹、茶花、迎春,但最热闹的还是半边亭旁边的三角梅。爱妻喜爱三角梅,那个明媚午后,她一袭红袍,与满树红花的三角梅站在一起,舒展双臂,甚是活泼天真地叫道:我们一样红哎。逗得一双儿女也跑了过去,跟了母亲齐嚷嚷一样红哎,一样红哎。阳阳也会躜过去,一阵狂吠,一样红哎。这个时候我可能斜依半边亭里,或者池边喂鱼,母亲在庭前廊下的红木圈椅里晒太阳,都乐开了,一样红哎。随园的日子像三角梅一样红。

随园的膳食由琴姑操持。琴姑是母亲在乡下的远房亲戚,单名琴,年龄与我相仿,辈份却比母亲还大,母亲叫她琴姑,阖家都叫她琴姑。一双儿女琴姑长琴姑短地叫,大家无拘无束,没有尊卑贵贱之分,五六年如同一家。琴姑的男人是个老实巴交的种地人,两年前也来随园,帮衬做一些力气活。随园每日餐桌上大致是一样海鲜、一样肉食,几样蔬果,海鲜和肉食品种每日变换,蔬果则应季节而变。此等膳食虽然不能与三坊七巷大户人家相比,却也秀色可餐,营养丰富,搭配合理。中午我抿一口小酒,小憩半个时辰。下午,去隔壁陈寿祺的小黄楼。这个嘉庆时候的进士,担任过一阵翰林院庶吉士,年龄大我一个辈份,学识渊博,擅长诗文,在小黄楼藏书十万卷,却吝啬,不肯外借。要读他的书,得在他的小黄楼。其实我的书房也有很多书,去他的藏书楼,只是一个名头。他不借我书,也是一个名头,其实我们都想浸在下午的时光里一起喝茶,闲聊,然后让时光像水一样从我们的身上悄然流走。小黄楼是一个花厅,亭、台、楼、阁、鱼池、假山、小桥、雪洞、瀑布、水帘,样样俱全,与随园虽一墙之隔,却气派豪华许多。某日我们酒酣兴起,要将两园隔墙凿开一门洞,唤来琴姑男人和陈家的几个家丁,抡起大锤,“嗵嗵嗵”真的凿穿了,按上门框成了我俩交往的捷径。之后,陈寿祺将王羲之的书法白鹅飞到风池中拆开,做成一幅对联挂在门框左右。这个老顽童,把我比作白鹅了。在陈寿祺的小黄楼,在知鱼乐处小桥上,我们喝茶、酌酒,吟风弄月。诗敲梅下月醉卧杨边风枕石待云达抱琴看鹤去。这样的闲情雅句便在饮酒喝茶之间,你一句我一句地流露出来了。

隔着南后街,与黄巷相望的衣锦坊内,有一个水榭戏台,系郑氏大户所有。郑氏大院由主院、别院和花厅园林三座宅院组成。花厅水池上建戏台,池内有锦鲤、乌龟等水族。水池外面有假山、雪洞、花木。戏台正面是楼阁,前廊后堂,聚会、观戏或者登高临远之用。每逢正月初三春酒,或者郑家婚嫁喜事,我都在邀请之列。有时初三春酒,母亲爱妻也一同受邀。看戏时女眷们坐阁楼,我等爷们坐厅堂宴席。临水听戏、唱戏甚妙。水有润化声音、吸附杂音的功效。戏台上的唱腔和说词经过戏台前氤氲水气过滤柔化,自然更加柔美纯真了。这是水榭戏台的奥妙所在。常演的戏种是莆仙戏和潮曲,京剧形成较晚,是在徽戏和汉戏之上,吸收昆曲、秦腔演变过来的,不然,在水榭戏台,郑氏是要请来京剧戏班唱上几天的。郑氏所请戏班都很不错。演员的唱、念、做、打,样样到位,后台的伴奏、过门和行弦也都了得,即便开场、过场和武场的打击乐等也有板有眼闹而不乱。所演剧目有《琵琶记》《拜月亭》《荔镜记》等。对于《琵琶记》我百听不厌。

闲暇时候,我还会去三坊七巷附近的乌山。那里有个空空道士是我至交。我有一匹枣红马,去乌山,会骑了马去。此马是陈寿祺在泉州主讲清源书院时候带回福州的,他因年事已高,不宜骑马,便半卖半送转手于我。至于在乌山上的一应事情,这里就不再赘言。倒是繁华的南后街还得多说两句,每次上乌山都是要经过一段南后街的。粉墙黛瓦石板路,两旁尽是各色店铺,小吃、饭馆、花灯、裱褙、书坊应有尽有。那家永和鱼丸,味道鲜美,中午于二楼临窗座位,品尝一碗鱼丸,难以忘却。吃鱼丸碗里要放醋,不知何道理,因此,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只很大的醋罐子。不幸的是我不爱吃醋,且认为不放醋的鱼丸味道更纯真。

南后街每年元宵、中秋都闹花灯,三坊七巷的居民、福州城里父老乡亲都会涌向这里,热闹劲甚称福州城一绝。这天,我携妻儿走出黄巷看灯会,琴姑和她男人看家,陪我老母。天色将晚,南后街华灯初上,热闹非凡。老爷太太、公子哥儿、闺房小姐、平民百姓将一条南后街挤个水泄不通。突然,好像有一驾马车急疾过来,在我跟前嘎然停下。随总,我们是打的还是乘公交?与我一同逛三坊七巷的小徐一旁问我。我愣眼一看,是一辆绿色小巴士,车窗里伸出半个年青的脑袋瓜子,用双目看我。我恍然大悟,随口跟身旁的小徐说,打的。神情尚处于幻觉之中,内心还停留在古之人事上。

小隐隐于野,中隐隐于市,大隐隐于朝。说的不过是身形皮表之事,某种仕途经济的幌子罢了。归隐在于心隐,心不隐,何以为隐?心隐于古,隐于时间背后,沉没时间河底,与古之人事交流,做一个透明之人,无疑是隐居之一大妙招。当然,一个混迹于当下物欲横流之中的人,要摒弃许多杂念和事务,逃离现实,终归是一句戏言,痴人说梦而已。
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28)| 评论(1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